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?

本文将基于SDi方法论,从品牌营销的六个层面——“发现、洞察、表达;交互、植入、交付”入手,来和大家探讨我认为有料有趣的创新营销思路、案例与技巧。

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?

发现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在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中,女主角顾佳为自己的茶园寻找投资,投资人提出想要“买断”这个项目,这让她表现出了犹豫,因为她认为标准化的“资本思维”,很可能会破坏掉自己对手工制茶的追求,对手艺活本色的坚持。

看到这一段,我又想起彼得·蒂儿在《从0到1》中写下的,“每个成功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”,而剧中的顾佳就是一个有“秘密”的人,她意识到了自己这个项目的可爱之处,而相反,如果投资人买断项目,则很可能会错过“秘密”,因为他们缺少感同身受,缺少对项目本身的人性洞察。

这同时让我想到,在创业中,所谓的点子、品类、趋势、经验或许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能在这些基础上,Get到自己真正与别不同的地方,同时知道怎么才能给“秘密”最好的呵护。在SDi方法论中,我们把这个“秘密”称之为品牌的“价值发现”。

洞察

在一场严肃、认真的董事会上,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,让大家不必再继续开会了,因为我们的公司,已经刚刚被收发室那个叫恰克的家伙给收购了。恰克因为赢了乐透彩票,所以就买下了整个公司,他竟然还让前任董事长来给他泡咖啡……

最近,我在一本比较古早的营销书中,读到了“纽约乐透彩票”的这则广告。这个广告的情节,似乎一看就会让人觉得是“有年头”了,不过它背后的“洞察”在我看来还仍然新鲜。

这个广告不仅实现了一般人想要踩到老板头上的愿望,同时还精明地借用到了当年的一项调研——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对工作不满意才去买彩票的。

乐透彩票广告用简单的情节提示了我们,在用户研究过程中,紧紧抓住与用户行为相伴随的“情绪”是十分重要的,它常常能为我们的传播带来新鲜视角。

表达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最近,我看到好多小伙伴在谈论内衣品牌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这件事,从SDi的营销逻辑来看,怎么评价这个营销行为呢?

首先我想说的是,“内外”是一个蛮典型的意识形态创新品牌。诚然,这个品牌过去“重视女性身体感受”的舒适产品也含有不少功能创新,但却并不足以与优衣库等品牌形成鲜明区隔,而真正使其脱颖而出的,更应该归功于该品牌在文化层面的“表达”创新。

具体而言,内外在贴身内衣这个品类里,成功开创出了一种“拒绝活在别人评价中”的——“反标签化”意识形态,这种意识形态抵触审美迎合,鄙视对千篇一律完美身材的追求,而更强调“内外自在”。本质上,这是对新时期消费情绪的一种敏锐捕捉。

一个品牌想要通过意识形态创新来驱动增长,就常常需要颠覆这个品类原有的“文化正统”。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具体而言,在“内外”案例中,结合SDi结构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,在品牌最基础的核心价值层面,也就是“发现”层,过去女性内衣市场的主流意识形态,正是以“维密”为代表的那种,主张追求完美身材的“性感至上”意识形态,当然这也是“都市丽人”等品牌纷纷沿袭的文化正统。

而“内外”则在它的对立面,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更为女性化的“身心自在”观念,从而对这个品类原有的文化正统实现了逆袭。

除了颠覆既有的品类意识形态,提出鲜明的价值主张,品牌还必须选择正确的形象来“表达”其主张。

现在让我们继续借用玛格丽特·马克提出的品牌12原型结构来分析:“维密”等品牌的形象,应该是属于非常典型的,以强调“感官享受”和“建立亲密关系”为特征的“情人原型”,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从杜鹃到王菲,“内外”通过代言人所塑造的始终是一个“天真者”的原型。

品牌形象原型的背后,是目标顾客的意识形态需求。就心理学角度而言,“天真者”原型常常与人们向往“简单、纯粹的生活方式,质朴的价值观”,以及“拒绝算计”的人生信条相关,这与“情人原型”所针对的意识形态需求全然不同。就像历史上强调自己是“The Real Thing”的可口可乐,或者以一个孩童般的视角,反复传颂着“爱与梦想”的迪士尼也都属于此类原型。

而从王菲“率真,不刻意取悦他人”的个性角度分析,她的“人设”也同样接近于天真者原型,这就使其能够与“内外”的品牌核心价值建立起某种自然、深刻的内在联系,进而放大品牌对目标客群的情感与文化吸附力。

附-品牌12原型结构参考: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交互

在SDi结构中,在我看来,“交互”与其上下方的“植入”和“表达”是一种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关系,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分别以“增长”、“建立品牌认知”和“呈现品牌价值”为目标,但在具体业务中,它们是需要充分互补的。某一个层面的营销工作,常常需要兼顾到另外两个层面,对此大家务必要灵活把握。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比如,就拿“直播”来说吧,从主流认知来看,它显然是属于“交互”层的工作,因为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,借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来与用户沟通,进而促进销售增长的工作。

但在实践中,也有企业会把“表达”的诉求纳入进来,例如我曾看过某汽车品牌的一场直播,那是在美丽的户外星空下,汽车达人与车主们围着火炉,畅谈着驾车探险的经历与故事。很显然,在这类直播中,汽车只是道具,而直播更多地是在做有关品牌形象和品牌意识形态的“表达”。

同时,还有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,品牌会把“植入”的诉求纳入直播。例如一些大品牌做明星直播,其实就更像是一种“刷存在感”,阶段性激活消费者认知的做法。

既然如此,在我看来,在我们将直播视为一种中长期趋势不变的情况下,品牌还是要把握好一些更基础的东西,想清楚我们究竟要用它达成哪些目标?然后设计出一个统合策略,就像烹饪选材一样,要把握好“表达”、“交互”、“植入”这三类诉求的不同配比,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情节设计。

植入

品牌认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有什么价值呢?

这是我最近听到的一个,脑回路颇为清奇的提问。

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样的:

六项精进——如何看待“内外”邀请王菲代言

在SDi方法论中,我们将品牌认知分为三层,分别是消费者对该品牌“功能”、“形象”和“价值观”的认知。当然并不是所有品牌,都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认知结构。比如,很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就只有“功能”认知而无它。

三个层面的品牌认知是环环相扣,彼此影响着的。例如,企业曝出了负面新闻,导致形象认知受损,也就容易影响到我们对其产品品质的判断(功能认知),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所谓“晕轮效应”(Halo Effect)

回到上边的问题,那么,品牌认知究竟对消费者有什么价值呢?

其实大家或许很少意识到,不同层面的品牌认知,还对应满足着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。

具体来说,“形象”与“价值观”方面的品牌认知,所满足到的是用户对“生活意义”的追求。比如当代女性厌倦了活在别人的审美评价中,而当她们某一天接触到“内外”的“天真者”形象,以及“身心自在”的观念时,或许就能间接满足到自己这方面的心理诉求。

而“功能”认知,则为顾客创造出了“降低选择成本”的价值。比如在市场上,或许的确存在比你所认知的品牌,性价比更高,或者品质更好的产品,但你要怎么去知道、如何去选择呢?这里面又面临着多少选错的风险呢?

实际上,消费者在自己“认知”之外去进行消费选择,也是需要花掉很多额外的时间精力的,这在我们这个节奏极快的世界,很可能反而是成本更高的。所以一个品牌的功能认知,其实也就为希望节省时间精力的消费者们,提供出了一条生活捷径。

交付

前几天,我在收集营销案例时,又看到了一些用所谓“互联网打法”,来对传统行业“降维打击”的案例。坦率说,一开始这类提法或许还让人觉得新鲜,但今天却越来越觉得反感起来。

我当然并不否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赋能,但如果深入研究一些个案就会发现,有些被冠以“互联网大咖”头衔的创业者,在进入一个传统领域后,其实并没有对这个行业的尊重与热爱,他们更像是将自己谙熟的“套路”复用到新行业,然后来快速地“收割”用户,再转身扑向下一个机会。

在我看来,这样的“成功”方式是不值得被追捧的,理由很简单,这些品牌向用户“交付”的价值通常都少得可怜。而且从第一天开始,这些“创业者”就没有做好创造长期顾客价值的准备,那么,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在这种心态下的品牌,会真的给用户带来长远价值呢?

作者:宇见,来源:“微信公众号:宇见”

特别申明: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,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。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,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nwcn.com/67344.html。
(0)
榴芒小丸子的头像榴芒小丸子贡献者
上一篇 2020年9月27日 下午11:22
下一篇 2020年9月28日 上午10:22

猜你喜欢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QQ:1124602020
微信:vl54120
备注:周一至周五全天在线,周末可能不在线,另外联系时,请告知来意。

公众号
交流群
运营学社会员,开通可享海量资源与多项权益,点击了解详情